青鱼肉怎么做好吃?
“鱼”与“余”谐音,是古人颇为喜爱的吉祥之物,逢年过节吃鱼、吃饺子也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之一;同时,因为中国有着浩瀚博大的儒家文化,人们也常用鱼来比喻孔子以及孔子的学说——“子鱼”即指孔子,又因“鱼”与“遇”读音一样,因此又有“孔逢遇”的别称(出自《三辅黄图·阙亭》)——中国人对鱼的喜爱和尊崇可见一斑了。 说到鱼,我国食用鱼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已经有了鱼类的化石记录。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用陶器烹制鱼类的方法大约出现在商朝初期的二里岗文化时期。
而在文字记载中,关于我国先民开始养殖家鱼的年代同样不可考,但“养鱼”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了。当时齐国人管仲在《管子·轻重篇》里说:“渔者执笼而网,夫举水禽也,九十九为首,百则为爵……今渔者入渊挥纶而钓,出凫雁则十为群,千为群,不待毕而渔之……”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了专门用于捕鱼的工具了。到了汉朝初期,随着中原地区的逐渐稳定及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温饱,而是向着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这时,作为“文”、“礼”、“食”的象征之一的鱼,自然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由于古代中国长期实行封邦建国制度且各国疆域大小不一,这就导致了各地物产的不同,比如鲁国之鱼,就常常被拿来与秦国之鱼做比较以体现礼仪的差异性(见《礼记·曲礼下》)。这种差异反映到食物上,便是烹饪方式和所配调料的区别。
我国古代的鱼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淡水鱼,二是海鱼或咸淡水杂养鱼。其中,淡水鱼又可以分为河鱼和湖(塘)鱼两大类,二者味道各有特色且皆可入馔。至于海鱼,其种类更为繁复,有来自东海、南海等地者,也有从外国进口者,如鲸、鲨鱼等,它们的肉质大多鲜美细嫩,但在调味方面却不如淡水鱼那么灵活多变。 在古时的烹饪法中,除烧烤外其他方法均可叫做“炙”(见《说文解字》)——由此看来,我国的先民们在进行烹饪时主要采用炙烤这一方式了。
不过,虽然都是用火烧烤食物,但不同食物的火候控制还是有所区别的。一般来说,肉类适宜大火快烤,这样既可以使肉块快速收紧,避免散碎,又能使蛋白质凝固,锁住其中的水分,从而保持肉质的鲜嫩;但对于鱼而言就不一样了,它含有较多的水分且表面没有脂肪层保护,所以必须等到火侯差不多后再将鱼放入炉内,这样才能保证受热均匀不会焦糊。由于鱼类的肌肉组织相对较细,如果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极易造成肌纤维断裂从而产生“老”的感觉,因此需要格外注意火候。 在炙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二是要根据原料的特点来确定加热时间的长短三是要随时观察防止出现异常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做出来的菜肴色香味俱全并符合大众口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