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这么弄好吃?
“猪,一种古老的畜类。” 《汉书·食货志》 “猪,食肠之动物也。” 《后汉书·五行志》注引《春秋命历序》 猪,古字作“豕”,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是六畜之一了(《礼记·月令》)。
至于豚,在甲骨文中和“豕”是同一个字,表示的也是野猪的形象。西周金文中的“豚”字,则像一头猪在拱地。可见这个字最初的意思是指家养的猪。不过,作为家畜的猪到了周代已经有了自己的姓氏——“豕”。所以,汉代的许慎给“豚”字下的注释就是“豕形也”。东汉的王充甚至认为“豚”就是“豕子”。[1] 由此看来,无论是“豕”还是“豚”,都是指猪,不过前者偏重指野生的猪,后者侧重指家养的猪。
现在来讨论题主的问题——怎么炖猪? 从文献资料来看,先秦时期的猪已经广泛养殖,但主要用来祭祀或者招待贵客。普通人家的猪肉并不常见。周代有一项制度叫做“脯脩之制”,规定王公大臣等特权阶层吃不完的肉可以做成肉干留着慢慢吃,而普通百姓即使有吃肉的权利也没有地方卖肉(《周礼·天官·庖人》)。
直到汉代,这种情况才有了改变。汉承秦制,设郡县制,编户齐民;同时,兴屯田、授田地、免税赋,鼓励耕作,使得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生产力形态。在这种制度下,农民有了余粮,城市居民也能买到足够的肉,猪肉从此走进寻常人家。但是,由于农业是古代中国最主要的生计来源,养猪业没有受到重视,技术也相对落后。以至于晋代的崔豹说:「彘好大而臭,故不食。」(《古今注·鱼虫部》)这里的“彘”,当然就是指猪。
其实,“好吃”的猪自古就有,只是古人吃不惯现代人的美味。明代李时珍就说:“诸兽肉惟猪肉好吃。”他给出的原因是“猪肉之美在于五味之厚。”(《本草纲目·猪》) 为什么现在的猪口感会比古代的好呢?这大概是因为现代人吃的猪肉更加“精致”了。
首先,从选种上来讲,现在的生猪主要是以瘦肉型猪为育种方向,肉质本身就比古代的肉食猪要细嫩。其次,从喂养的方式上来看,现在的猪基本都是吃加工过的饲料,粮食里的营养被充分吸收,转化为肉质中的热量和营养物质。最后,从屠宰的卫生条件和方式上来看,现代杀猪基本都在干净的屠宰场里进行,高温消毒的环境让肉的腥味大大降低,食用起来口味自然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