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哪个腿好吃?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好像不太会吃涮羊肉。 以前家里老吃涮羊肉,因为离着北郊有个聚宝源,那时候还叫广聚轩,是回民开的,味道的确不错;后来搬了家住通州,也有小饭馆儿,也吃涮羊肉,好像没多大感觉,和现在比起来的确差远了。 再后来出去上学,外面吃的涮羊肉,总觉得清水煮出来的没有味儿,夹起来一片儿肥瘦相间的涮羊肉放在碗里,再倒上那让人魂牵梦绕的麻酱(往大了说,应该叫二八酱),调拌均匀后那滋味儿,美!
可是后来,出了京,到了外地,发现很多地区都会有涮羊肉这种吃法,而且各地做法不同,配料的差异更是比较大。我去过内蒙的大草原,那里吃的涮羊肉,就是白锅底,清汤寡水,可是架不住牛羊肉新鲜,吃得那叫一个香啊——原来清水出美味是这样的感受。
我也去过广东,那个地方吃得涮羊肉,锅底居然放当归、党参等大料,我吃了两片就再也下不了箸。最奇怪的,是我和同学去四川旅游,在锦里小吃街,也看到了涮羊肉,老板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可是锅底居然是辣椒油和葱油,这简直是颠覆了我的认知。
后来我才知道,涮羊肉这个吃法,最早来源于蒙古骑兵行军吃肉的办法。在马背上吃,可没有蘸料,只能带些盐巴,清水煮肉,熟了就蘸点盐吃。等到进了蒙古包,宰羊做饭的时候,用铁锅烧开水,放点香料,也可以涮着吃。后来慢慢地演变为清炖羊肉,放葱花(或是韭菜花儿)、香菜末儿、酱油、醋、辣椒油等调料食用。
当然了,这种吃法到了北京,肯定是要变样的。首先不能清汤寡水,得有个白汤,不然不正宗;其次要放大量佐料,少了这个味儿可就不好吃了。至于为什么是二八酱,那是因为有八角和大料这一类的香料,所以不能多放。要是放多了,那可不是美食,而是毒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