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鱼怎么做比较好吃?

桂运棋桂运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麻”和“辣”都是味觉体验,但两者带给你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先说“麻”,我们常说的“麻”指的是感受器官感受到的触觉刺激,是感觉神经受到的刺激,而它的传递主要靠一种称之为乙酰胆碱的物质来完成,所以有研究表明,只要阻碍了乙酰胆碱的作用途径,就能够使身体对“麻”的感觉消失(比如:吃了安眠药之后,再遇麻,就不怕了); “辣”则是热刺激的感受,是温度觉(感受器电位)的感受,所以理论上,只要降低食用者的感觉温度,就可以消除“辣”的感觉。 但实际上,我们的口腔、食道、胃粘膜不仅具有感觉神经,还具有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的运动)。 在这些部位,神经受到刺激的传导方式与上面有所差异,也就是说,上面的理论在这里并不完全适用。 目前,对于“香辣”等复合味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味觉受体和感觉神经的研究上,而对运动神经方面的研究则少有涉及。 关于香辣味道的形成机理,目前仍然有许多地方有待深入研究。

我曾经在实验室做过一些初步的探讨工作,发现辣椒素可能通过影响离子通道来调控神经的动作电位,从而起到抑制神经元的作用(未发表),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基本上都认为“麻辣”的感觉来自辣椒中的辣味成分——辣椒素。 而关于“香”的味道形成机理,现在还没有定论。 目前,对于“香辣”等复合味型的食物,通常采用添加辣椒油或辣椒粉的方式来制成,这样能够较好地保存辣椒中的香味物质,同时也比较容易控制香味的浓淡程度。 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做出来的食物“咸淡”不合适,往往需要加入大量的调味品才能调整到合适的“咸淡”程度。 如果能找出一种方法,可以直接添加到食材中,就能做出“又麻又辣”的食物该有多好啊! 其实,在我们平常做菜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是直接添加辣椒酱或是火锅底料之类的酱料,就可以很方便地做出“麻辣”菜式。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麻辣”口感的量化指标问题——“感官参数”的确定。

不同地区的人,对“麻辣”口感的感知能力是有差别的,而且同一个地区的人,其味觉感受的灵敏度也会因人而异。 所以我们在研究“麻辣”口味的时候,不能以偏概全,而要具体到个体进行分析。 目前,在食品工业中普遍采用的定量鉴定技术主要是色谱和光谱分析。

这些方法都可以快速有效地分析出原料及成品中的相关风味成分,为我们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当然,最后是否采用相关的结果来进行工艺调整和配方优化,还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 比如说,如果由于配料不足而导致“麻辣”不够,可以在后期添加相应风味的调味料进行补充;如果因配料过多而产生“麻辣”超标的情况,则可以酌情减少香料的使用量或者是延长食材的腌制时间,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闵睿沁闵睿沁优质答主

麻辣鱼是一道来自川渝一带的家常菜,现在全国各地都可以吃到这道色香味俱全的水煮鱼。水煮鱼在烹饪的时候,可以放入一些家常蔬菜同煮味道更好,口感更丰富,比如常见的豆芽、黄瓜等等配菜,做出来的鱼鲜香嫩滑,十分的美味。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锅麻辣鱼的制作方法。

准备一条新鲜的草鱼,去掉内脏和鱼鳞后清洗干净,把鱼头鱼尾切下来,鱼身上的鱼骨剔出来。剔下来的鱼骨切成段状,鱼肉片成薄片备用。把切好的鱼片放上生姜丝、料酒去腥10分钟。接着切上几个大蒜瓣备用,准备葱花、干辣椒节、花椒备用。找来一些干黄豆,提前泡一晚上,然后上锅蒸熟备用。准备一些白菜,扯开洗净切段备用。

炒锅上火,放入适量的食用油,把提前泡好的干黄豆放到锅中,用小火炒干水分,捞出来备用。原锅中留底油,下入剁碎的郫县豆瓣酱和蒜瓣爆香,下入蒸熟的小黄豆翻炒。接着下入鱼头和鱼骨翻炒,加水炖煮,煮沸后加入适量的盐、鸡精调味。煮沸后盛入盆中备用。

鱼片沥干水分,抓入适量的盐、胡椒粉、料酒和鸡蛋清以及淀粉拌匀,腌制一会。白菜下到鱼汤内煮熟捞出放在盆底,热汤舀入白菜上。剩下的鱼汤倒出来,下入腌好的鱼片煮熟,捞入盆中。

撒上切好的干辣椒节和花椒,再放一些葱花和蒜末在鱼片上。锅中刷油,油热后,下入干辣椒和花椒爆香,乘热浇在鱼片上就做好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