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说的炒年糕是什么意思,是韩国年糕吗?那东西放在中国确实不常见(其实在我大东北也不多见)。 不过说到年糕我倒是想起去年在北京吃的一次特好吃的炸酱面,店不大,只有四张桌子,老板是个京腔十足的胖子。
我小时候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坐在小方桌旁,奶奶给我下碗素面。 先说汤料: 葱花、香菜、酱油、醋、胡椒粉、辣椒油、芝麻酱,以上材料少一样就不好吃了(所以最好别轻易尝试改良后的吃法!) 最后说面条: 最好是自己擀的面条,厚薄适中,粗细均匀,煮熟后坨坨的,像小孩子拳头那么大的一颗。
如何挑到好吃的红薯呢? 首先,自然要选颜色,一般优质的红薯,表皮的颜色会比较的均匀,而且呈深红色,而不是像黄皮红心番薯那样,整体是黄色的,也不是像白心番薯那样的白色。 而如果我们要买的是刚出土的红薯片的话,那就得看看它的外表是不是有损伤的,如果是的话就不要购买了,因为这会影响它的口感。
我小时候,每年快过年的时候,我妈都会给我们做一种叫作“柳叶饺”的小吃。原料很简单,就是面粉、清水和鸡蛋。 做法也不难,就是和面、擀皮、包饺子、蒸熟。 但是做好的“柳叶饺”却是不太容易的,关键在于调馅儿。 调好之后的馅料应该是鲜嫩多汁,又有很好的咬劲,这样包出来的饺子才有味道。
快过年了,又到了整理衣箱的时候,过年回家,总要带点"家乡味"。虽然到了大城市,但是还是想家了,想吃点家乡口味的菜肴了。这次挑选美食就简单了,让爱吃辣的安徽朋友推荐,辣子鸡,辣子肉片,锅仔,这些家常小菜都非常的受欢迎。这次要品尝的就是合肥出名的牛肉锅仔。
“深圳好吃”这个词太宽泛了,我尝试从不同方面定义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什么是“吃”?我们说的“吃”是纯粹的“吃”(eat)还是包含“喝”(drink)的“吃”?若是纯粹“吃”,那么吃的主体是什么?是人还是动物?
我小时候,农村很穷,一年之中,能吃上白面是很少的事情,除了过年的时候吃一顿之外,平时都是吃玉米饼子或者窝头。妈妈为了让我和弟弟能多补充一些营养,经常采些马勺菜给我们熬汤喝,虽然只是用简单的油盐调味,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美食之一了。 马勺菜的学名叫马齿苋,因为长在马勺状的叶子里而得名。
要说果酱的话,一定要提一下我家附近的一家店卖的果酱,是我在所有果酱中,最喜欢的一种果酱。 他们家在南京东路上的泰兴路(现名为凤阳路)上开了一家小店卖果酱。我小时候住在泰兴路旁边的弄堂里,所以经常会去那里买果酱。他们做的果酱是用玻璃瓶装的,每一瓶都标着果酱的名字和斤数,非常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