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钱窝头好吃吗?
我小时候,每年春季,家里的窗台上都会摆满嫩绿的榆钱儿。 母亲把又软又薄如纸的榆钱儿洗得干干净净,拌上玉米面,放在锅里蒸着吃。 那味道至今想起真是美好极了! 不过最过瘾的要数挖“榆钱包子”了。 用指甲尖抠出一小团松软滑溜的榆钱儿,轻轻吹去表面的灰尘,放入嘴中慢慢咀嚼,甜、脆、香的味道让人唇齿生津。
小时候对“榆钱包子”的理解就是“包着吃的口袋”。因为形状像袋子所以叫“包子”;因为它能装进嘴里吃,所以叫“吃着”。 我每次都能吃得津津有味,还不忘赞扬一句,“妈,你真棒!” 直到后来学习了《扁鹊见蔡桓公》才知道自己犯了多么低级的错误——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此言不病,当服汤液。 ‘疾在肌肤’,此言病,可刺而已。 ‘疾在肠胃’,此言有病,当饮粥食糜。 ‘疾在骨髓’,此言病重,当服大黄丸。 ” 唉,无知者无畏啊!不知道自己的吃法究竟对不对,索性就按照书上的办法试着做了一次。 不料,那团本来鲜嫩可爱的榆钱儿,经过浸泡—蒸煮—晾晒后变得干硬而粗糙。入口嚼碎,竟然有种咬破口香糖后的涩味。 那一刻,仿佛看到了自己无知而愚蠢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