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怎么做好吃?
“煮”是个很有意思的动词,用它做标题,似乎可以展开讲很多东西。 比如水煮三结义、水煮三结拜(《三国演义》);再比如水水煮青菜,清水泡香菇。但是今天我们要做的这道“水煮星”,可不可以用这个“煮”字呢? 如果单从文字角度来看,当然是不可用的——我可从没听说过有人把星星放进水里去煮着吃的。 但是如果我们打开脑洞,从烹饪方式的角度来看,“水煮”其实是一种相当万能的做法。用“水煮”来做菜肴,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食材本身含水量较高或者容易吸水变软。
2.在“水煮”的过程中,食材能够充分入味。 “星星”是否符合这两个条件呢? 我们日常所见的星,大多是恒星和月球。其中,恒星由于本身密度较低,而且大多呈固态结构,很难吸收较多水分或者进味;而月亮虽然含有较多矿物盐,但经过大气层的加热,大部分已经挥发掉,难以用来做菜。
我们平时很少会想到用星辰来做菜。如果一定要做的话,通常也是把星辰磨碎以后来制作糕点或者面膜,比如磨尖了的流星可以用来做蜡烛,彗星尾部的灰尘可以用来画颜料等等。但这样做出来的糕点或面膜,风味实在太淡,几乎无法下咽。 要吃到风味不错的星辰菜肴,唯一的办法就是捕捉活生生的星辰,然后对其进行烹调。
当然,我们不可能真的去水中煮星辰。在这里,我们需要打开另外一个脑洞:假定我们能在太空中采集到大量的星星,并且把星星带到一个高温高压的环境中,使它们迅速凝固并形成一块块固体,那是不是就可以把它们做成美味佳肴了呢? 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水煮”这种烹饪技法。现代人类学研究发现,世界上各个民族所用的炊具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用来煮水饺、煮汤圆、煮云吞等食物的。至于西方人发明的披萨饼、比萨斜塔等等,更是把这种烹饪技术发扬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