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南瓜好吃?
我们这儿有一种南瓜,叫“红瓢尖把瓜”,也叫“倭瓜”、“北瓜”等,这种南瓜的瓜瓢呈鲜红色,而一般南瓜的瓜瓢都是黄色的。 据说这种南瓜是明朝时期从国外引进来的,在明代的《遵生八笺》里有这样的记载:“今燕齐赵魏间有倭瓜,蔓本甚纤弱,结房亦不多大,而味极甘美.秋时以布裹之,悬于窗间,则瓤肉嫩白如脂,色味俱佳绝矣。每架可悬数十个者。此瓜种出海外,其地寒冽宜霜雪,非中国所宜也。”这段文字里提到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当时的倭瓜是从国外引进的。其实现在中国的许多农作物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比如棉花来自印度,西红柿来源于南美洲等地。至于这倭瓜究竟是怎么被引进过来的已不可考。只是人们按照当时传入的时间和地域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倭瓜。
关于倭瓜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元朝末年,江南一带闹起了饥荒,饥民们到处觅食求生,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捕,大家只能晚上出来活动,他们往往三五成群去挖一种野生植物的块根食用充饥,起初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只是听当地老人说,这是“番薯”,又叫“蕃薯”或“山芋”。由于大家都是在夜间出来吃“地瓜”,所以称之为“夜宵”。后来朱元璋的军队占领了这块土地,为了与元朝统治作斗争,他就发动农民起义军吃这个所谓的“番薯”来增加自己的体力,以此来对付元军的骑兵。于是他就给这个“番薯”改了个名字叫“朱薯”。
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就把南京的一些技术工人和粮食作物以及一些植物种子带往北京,这其中就有“朱薯”的种子,这些技术人员就在京城附近的农田试种“朱薯”,结果获得成功,并很快在京师推广种植,老百姓见京师的人都在吃这个朱薯,就起个名字叫“金薯”。再后来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臣叫陈伦炯,他在著作中写道:“中国原无,惟外洋回部有之......”意思是说中国原来没有这东西,只有外国才有。于是人们就根据他的描述把这个东西叫做“外洋番薯”或者干脆就叫它“番薯”。就这样一直流传到现在。 不过现在的人们很少再吃这种倭瓜,倒是经常吃到另外两种南瓜——金瓜和白瓜。这两者的共同特点是皮厚、瓜体大、产量高且口感好;而那种红瓢尖把瓜因为皮薄、瓜体小,产量低,所以不太受人们的青睐。但正是这样一种普通的南瓜却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